本文由雷特世創原創,轉載請注明出處!
在上一期中,小編和大家介紹了什么是畫幅,以及工作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畫幅尺寸,本期再向大家介紹兩種生活中不常見的畫幅,并且和大家在聊一下相機畫幅與鏡頭畫幅之間的焦距轉換系數!
往期回顧:雷特小課堂 | 畫幅是什么
首先,從名字上大家很容易誤解成全畫幅>大畫幅>中畫幅,但實際上,正確排序是大畫幅>中畫幅>全畫幅。
中畫幅
中畫幅又稱中片幅、120畫幅,是指相機的傳感器大小為120畫幅尺寸,中畫幅相機的傳感器大小常見規格有6×4.5cm、6x6cm、6x9cm等。還有不是那么常見的6x7cm規格,但是此規格的成像效果更加細膩有致。
哈蘇X1D 44mmx33mm(裁剪中畫幅)
大畫幅
通常是只4×5英寸以上的畫幅,再大的還有5×7英寸、8×10英寸、10×12英寸,甚至可以拍攝更大底片的機型。一張4×5英寸散頁片的面積是35mm膠片的13倍,一張5×7散頁片的面積是35mm膠片的25倍,一張8×10散頁片的面積是35mm膠片的50倍。大畫幅相機拍出的影像尺寸較大,成像清晰,質感真切,影調與色調層次細膩動人,色彩更加飽和逼真。大畫幅攝影所帶來的影像的銳度、顆粒狀、影調及質感都是中、小型相機沒法比擬的,占有絕對的優勢除非你的使用目的并不需要如此高品質的影像。但是相比于全畫幅,大畫幅更適合建筑攝影、風光攝影,不太適宜動態抓拍。
ALEXA 65 54.12×25.59
Alpinist 沙慕尼大畫幅相機8X10
很多朋友肯定就會好奇,為什么大畫幅和中畫幅的優點這么多,卻在影視行業中很少用到呢?
在上一期我們講到了,膠片時代,定下的規格標準是35畫幅,也就是全畫幅,所以很多的鏡頭,知識,技巧都是基于35畫幅,并且,還有一個輔助原因是,鏡頭這東西能傳代,而且老鏡頭是很多攝影指導的摯愛,很多的老鏡頭都是35格式的,不能覆蓋全幅,所以很多攝影指導就沒有想法轉到大幅了。
鏡頭畫幅與相機畫幅的關系
01相機畫幅>鏡頭畫幅
如圖所示,如果鏡頭畫幅不能完全覆蓋住相機畫幅的話,因為相機傳感器有一部分無法收到景象,就會產生黑邊暗場,并且邊緣的畫質會非常的差,即圖中黃色的部分,出現這種情況,目前的解決辦法就只能是裁切,即把圖中黃色部分裁掉,這樣做即可避免暗場黑邊,但是這樣做便會損失畫幅,而且鏡頭的焦距也會發生變化。
02相機畫幅≤鏡頭畫幅
這種情況不會出現暗場和黑邊等情況,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焦距轉換系數。
什么是焦距轉換系數
焦距轉換率是攝影中的一個概念,它在不同底片格式中相同視角對應的不同焦距的建立對應關系。焦距轉換率可能也被稱作焦距轉換系數,焦距折算系數等。在上文我們提到了,目前行業內,是以135相機膠片(即全畫幅)作一個底片標準,所以鏡頭上標注的焦距都是以放在全畫幅相機上的物理參數。不用考慮鏡頭的畫幅,只要考慮相機的畫幅。
從圖上可以看出,aps-c畫幅轉全畫幅的轉換系數是1.5(佳能是1.6),無論用半畫幅全畫幅中畫幅還是大畫幅鏡頭,都只需要把鏡頭上標注的焦距乘以1.5/1.6,舉個例子,如果你的鏡頭是50mm定焦,安裝到apsc畫幅的相機上,那么他的實際焦距則是50×1.5=70mm,如果是佳能的apsc畫幅,則需要×1.6=80mm。同理,相機為M43畫幅的話,實際焦距則是需要乘2,實際焦距則為100mm。
全畫幅機身用aps-c50mm鏡頭,如果不開裁切模式的話拍的照片焦距依然是50mm,只是因為鏡頭畫幅不夠覆蓋像場,畫面四周會有黑邊。如果你使用全畫幅相機開啟了aps-c畫幅拍攝,那么焦距計算方法和上面是一樣的。
本期的內容就先到這里了,如果大家有什么想要了解的知識,歡迎踴躍留言。